头版!头条!这么多主流媒体聚焦宜昌

admin 0 条评论 999 2022-03-22 01:38

大家都在看

女民警帮丈夫做这项业务!获刑!

扩散!宜昌这些地方要停电

刚刚过去的双节长假

宜昌不仅人气爆棚

其中,多个主流媒体频频聚焦

可以说是霸屏啦!

快来跟小编

一起来回顾一下

人民日报

10月8日

4版

《国泰民安欢度国庆》

今年“十一”黄金周,国庆和中秋双节同至,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优化市场供给、拓展消费空间,人们放心出行、放松休闲,假日消费需求释放,市场强劲复苏。黄金周的繁荣景象,显示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

——编者

旅游购物需求释放

据重庆市商务委监测,9月30日至10月7日,重庆市主要商圈和重点监测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276.2亿元,同比增长8.3%;重点监测农家乐营业额同比增速达到14.6%,其中潼南区、江津区、黔江区农家乐营业额增长率分别达到20.3%、21.4%、26.1%。

据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假期前4天,广西全区共接待游客1660.53万人次,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3.4%,实现旅游消费114.07亿元,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3.2%。红色旅游在假期中保持较高人气。广西桂林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热门场馆游客人数持续增加。

市场复苏势头强劲

10月4日上午10时,湖南长沙市一家“超级文和友”店门口,就已出现排队长龙。假期这几天,该店每天营业至凌晨3点,每张桌子平均每天翻台5到7次。虽然长沙秋雨连绵,但是市民游客热情不减,五一商圈等“网红打卡地”人气十足。坡子街、太平街等古朴老街热闹喜庆,灯火通明,香味满溢,迎来了大批游客。

“国庆假期,我们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姚双在四川成都市山泉镇桃源村经营着一家名为半山归墅的民宿,假期火爆的生意让他很惊喜。今年成都市民自驾出行比例大幅上升。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攀枝花市盐边县昔格达文化田园乡村旅游区等地游客持续增多,旅游收入明显增加。

据统计,截至10月7日16时,当日四川全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78.2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237.63万元,与2019年10月7日相比,接待游客人数增长37.66%,门票收入增长36.48%。10月1日—7日,四川全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105.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9009.29万元。

多种举措拉动消费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青岛市还推出赏旖旎风景、瞰老城往事等12条特色线路,满足亲子、度假、研学、自驾、采摘等个性化需求。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王淑娟介绍,监测的96家A级景区6天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4.16万人次。

假日期间,2020北京国际车展受到欢迎。82台全球首发新车亮相,共展示785台车辆和概念车,让汽车爱好者大饱眼福。根据组委会公布的数据,车展累计吸引53万人次前来参观,显示出我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复苏的势头十分强劲。“每天都有观众要求到店试驾,估计车展结束后很快会有一波销售高峰。”一位车企销售人员说。

宁夏银川市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据统计,银川市14家重点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10月1日至5日实现销售额1.95亿元,同比增长17.46%。线下到店客流量226.27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

10月7日

1版

《图书馆里人气旺》

伴着书香度假日,图书馆里人气旺。10月6日早上9时刚过,湖北宜都市民吴雅莉就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到了宜都市图书馆。“十一”假期,她每天都拿出四五个小时和孩子在图书馆享受亲子阅读时光。截至10月6日,“十一”假期期间,宜都市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数突破1.1万人次,每日入馆人数达1700多人次。

10月4日

1版

《丰收中国,希望田野的最美画卷》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南到北,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铺展开来:

华北平原笼上“青纱帐”。在山东夏津县郑保屯镇生态农业示范田,种粮大户黄勤勇信心满满:“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紧,又是一个丰收年!”

黑土地铺上金地毯。在吉林省和龙市龙城镇清湖村,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村民常利臣面露喜悦:“瞧,一株稻穗足有160粒,今年高产稳稳的!”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指明了方向。

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今年夏粮总产再创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何止粮食?你看,新疆的葡萄翠绿,湖北的莲藕白壮,陕西的苹果脆甜,内蒙古的羊只肥美……“庆丰收迎小康”,大江南北,丰收号子唱起来,民俗秧歌舞起来,农家美食摆起来。这是五谷丰登的欢歌,这是欣欣向荣的胜景,这是亿万农民迈向全面小康的铿锵脚步!

品丰收味道——

辛勤的汗水,香甜的果实,抗疫抗灾闯难关,今年的丰收尤为来之不易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甜甜的,香糯的!”种粮大户葛德君在田间搓下几粒玉米放在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

“皖北粮仓”绿浪翻滚,丰收的镜头定格在安徽亳州市大杨镇聂桥村,葛德君底气十足地说:“瞧,今年的玉米籽粒饱满,亩产上1100斤,稳稳的。”

“220亩地,一季麦子一季玉米,今年下大力气啦,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葛德君坦言,春耕受疫情影响,缺人工、缺农资,难题不断。关键时刻,政策“组合拳”让他吃下定心丸:开辟绿色通道,化肥送到地头,农机开进田间,算夏收账,每亩小麦增产100斤。

秋种同样不轻松。“刚点上玉米,雨下个不停。”葛德君说,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沟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再加上农业部门及时组织,大家伙一起抢种补种,最终有大水无大灾。

“大账算下来,小麦加玉米,亩产超过了1吨,咱也为‘饭碗’做贡献了,累点也值!”葛德君感慨。

走进“中原粮仓”,广袤的田野遍地金黄。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咸咸涩涩的,苦尽甘来啊!”河南柘城县袁庄村种粮大户张百深最有体会的是汗水的味道。

“今年种粮过了好几关。”张百深说:“年初,担心疫情耽误农时;到小麦拔节时,又遇上‘倒春寒’;后来,又碰上病虫害。但是,好政策接连不断,一拨拨农技专家进田,农机服务、统防统治,让咱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算丰收账,张百深格外高兴:大灾没减产,260亩地能打50多万斤粮!

镜头向南,在四川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兴农家庭农场,清水绕田,鱼戏田间。

“闻稻花香,品生态鱼,一亩地有两份收入,你说丰收的味道美不美!”农场负责人黎可学说,年初,农场提早备好种子和鱼苗,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对接商超,黎可学尝到了稻鱼共生的甜头。

回望田野,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严重洪涝、虫口夺粮,今年的丰收尤其来之不易。

丰收背后,是一项项强农政策的有力支撑,投入加力,补贴给力,超过2200万台套农机具战春耕,各级财政安排小麦病虫防控资金超16亿元;丰收背后,是亿万农民的辛勤汗水,320万农机手带动一家一户,迎朝霞、顶烈日,奔波田间,拼搏出累累硕果。

这个金秋,让我们礼赞丰收,礼赞农民!

看丰收成色——

直播成“新农活”,绿色是主旋律,从卖得出到卖得好,丰收年也是增收年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最关键。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丰收的意义不同寻常。

果园里橙香扑面,直播间里“红心”满屏,一根网线,让脐橙从枝头直连餐桌。

“来了2000单,马上发货!”湖北省枝江市桔缘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代年忙活着,说起直播带货的战果,非常得意:“电商真厉害!一天超过3万单,能卖出5万公斤脐橙,销售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

回想几个月前,周代年不敢想,“脐橙上市遇上疫情,几十万斤的果子压在仓库里,真是愁啊!”

电商助力湖北、消费扶贫、金秋消费季……一系列精准帮扶,为柑橘找到出路,周代年的眉头舒展了:“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咱跟不上潮流不行了。”

不仅仅是农产品电商,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绿色”底色,土地生“金”。

“没错,大米18元一斤!”跳上车,顾不上洗手,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光跃在物流单上签好名,笑容舒展。

郑光跃的底气来自绿色大米,“我们这里光照充足、土壤富硒;鸭子吃虫,不用农药,全程有机种植。”大米“穿”包装、起名字,经过质量检测,走进大超市,公司发展有机水稻面积500亩,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公斤。

绿色成了农业生产主旋律,全国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万个。

紧密利益联结,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

采摘、包装、过磅、装车,江西万安县高陂镇泗源村宋建冬笑着说,“加入合作社,产量和收入有了保障,今年采摘2万斤,收入6万多元!”

万安县橘树漫山,村民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过去果子没少摘,可价格上不去。村里成立绿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改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种植,带着果农一起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邓兰云说,“合作社发展井冈蜜柚、南丰橘3000多亩,每年可为贫困户销售果品30多万斤。”

丰收年也是增收年。“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从卖得出到卖得好,农民收入连上新台阶,农业的后劲更强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掂掂丰收的成色,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田野里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脱贫质量更高了,小康成色更足了。

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蜜的果实,更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掂丰收分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粮食丰收靠什么?

“一靠耕地,二靠科技。”河南滑县万古镇杜庄村杜焕永种粮底气十足,流转2000多亩,托管5000多亩,这位当地有名的“田保姆”,说起粮食头头是道:“今年春旱,小麦没受啥影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沟渠连通,机井、出水口就在田头,浇地刷卡,一点也不费事。”

杜焕永感叹,如今种地已告别“靠天吃饭”,植保无人机、四驱型机动喷药车、北斗激光平地仪,这些年合作社购置不少“神器”,从种到收机械化“一条龙”,“效率高了,成本降了,就拿喷药说,飞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顶几十个人工,花销能省一半以上。”

在滑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1000多条水渠、3万多眼机井,保障耕地用水,138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今年滑县小麦产量100万吨左右,玉米种植面积达128.5万亩。

各地持续重农抓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基础更牢了,“身板”更壮了。

藏粮于地,“饭碗田”有劲了。近年来,我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靠着高标准农田,我家160亩水稻扛过了洪涝灾害。”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说,“稻田能及时排出水,避免水稻淹泡,不仅提升了抗灾能力,平均亩产还增加了50斤。”

藏粮于技,农民用上“金扁担”。在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崇仙境村,一场陆空联合作业正在开展,收割机奔驰而过,把一株株水稻“吃”进肚里,无人机紧跟其后,油菜籽均匀撒入。“水稻归仓,油菜下地,村里这300亩地全走订单。”崇仙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林介绍。

不仅仅在顺庆,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为丰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大国粮仓根基稳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出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定能迎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又一个丰收!

新华社

10月7日

《老人落江,

这个飞奔30秒跳水救人的身影真帅!》

10月2日

《岸电,让三峡游轮旅游更绿色更美好》

“十一”黄金周前夕,来自重庆的甘先生带着家人乘游轮顺江而下,游览长江三峡,游轮不同以往的安静、舒适给他全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晚上睡觉很安静,三峡游轮旅游的品质很不错。”

甘先生乘坐的“长江黄金2号”游轮一靠上湖北宜昌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就接上了港口的岸电。靠泊的船舶依靠岸电供能,没有黑烟,听不到噪音,成本也降了,一举多得。特别是游轮载游客量大,造成能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因此,岸电的推广使用带来的综合效益十分突出。

“以前用燃油发电,一到晚上噪音特别大,旅客的体验感差,产生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污染,费用也高。”重庆冠达世纪游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长侠说,“现在用上了岸电,船一进港所有的用电都由码头提供,既省时省力省成本,又保护了长江生态。”

在三峡游轮枢纽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岸电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凸显。据长江航务管理局测算,通过“以电代油”,一艘万吨级游轮靠泊期间可减少燃油使用1.5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4.7吨,相当于约300辆家用轿车行驶30000公里排放的污染量;按平均每天在港船舶20艘次计,相当于每天6000辆家用轿车排放的污染量免于向长江排放。

9月底,地处三峡库区的长江巴东岩背旅游码头港口岸电项目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可替代电量515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20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34.6吨。这是长航局2020年实施“大保护”的重点工作,也是三峡游轮岸电受电设施改造的最新成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前7个月三峡游轮处于停航状态。长航局利用“空窗期”推进岸电改造,三峡库区8座游轮码头已建设岸电,基本实现岸电覆盖。截至8月31日,纳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资金补贴政策的54艘三峡游轮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完毕。改造后,船舶靠港接电时间从一两个小时缩短为15分钟,投入人力从20人缩减为3至4人,每次靠港平均使用岸电将达1万千瓦时。

10月1日

《湖北秭归:三峡库岸建成休闲公园》

当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为三峡库区再添一处旅游观光景点。近年来,秭归县对三峡库区沿线库岸进行岸线复绿、防护加固、环境整治等生态修复,在三峡大坝前构筑起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10月1日,小朋友在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游玩。

10月1日,当地居民在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游玩。

10月1日

《武警官兵“双节”坚守战位保平安

10月1日上午,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执勤的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一支队官兵精神抖擞,他们良好的军姿,整齐的步伐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一次在双节假期担负执勤任务,去年刚入伍的战士肖霏心情格外激动:“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能够在天安门广场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我倍感自豪!”

带队巡逻的中队长周翔说,针对客流量增大的实际,他们通过实时监测相关区域客流热力图,及时调整兵力部署位置,并加强与警方的联动协同,在客流过于集中的区域加强现场巡控,做好随时疏导大客流的准备工作。

“这次双节,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首次长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周翔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10月8日

《24小时》栏目

《湖北宜昌老人掉进长江辅警飞奔救人》

10月7日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